维风解梦网

维风解梦网

梦到大河水冲走锄头,梦见大河水冲人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关于梦到大河水冲走锄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梦见大河水冲人是什么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散文】溯水而上
  2. 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
  3. 大禹是怎么治水的

本文发表于《延河》第10期

燕草方生,秦桑低绿时,故乡的小河,细银链子一样闪亮,低徊,蜿蜒,一边是山脚,田垅,一边临小路。
它不紧不慢地轻淌,叮咚细奏流入镇上的大河。

我还个发辫扎红绸的小孩,斜跨着小书包走进学校,无论我走前门还是侧门,最后与我告别的都是一座小青石板挢,桥下清澈透亮的一条河。
小山坡上的学校高出田野半棵杉树,小河环绕着它的左侧和操场。

很羡慕教室外的小河,可以晒一整天的太阳,闪着鳞片波纹和风捉迷藏,揣着碎米花的紫与天空的蓝,将顺流逆流自由游戈在水草卵石的小鱼染成蓝紫色,到了傍晚,它也不需要回屋,洒满月光的山岗,稻田,柳林,都是它任性低吟浅唱的家。

当然羡慕只有一时情绪,那时乡村的孩子放学后和周末谁还不是满田垅地疯,比一条河更信马由缰。
风回竹语,蝶传花音的夏季,小孩子们不管,心里惦记最多的就是一条河。
一条河,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欢乐等着我们去打捞。
无法想像,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没有与一脉水一条河共涨落共狂野。

即便在我记忆中流淌了几十年的河在外人看来,实在称不上是一条河。

它太窄。
多窄?宽的地段不足两米,窄的地方不足两尺。

它没有名字,我的故乡人只叫它“浚”(音),不知是哪个字。
后来查词典,“浚”是个动词,疏通,挖深之意,组词“浚河”,这就对了嘛,到底还是与水关联。
故乡人认知中,太窄的流水就叫浚。
我的笔触,只能以最通俗的名号——河,去适应最大众的的语境,去抵达拍落往事的尘封灰烬,十指还可自由泛舟的地方。

小河来自哪里?孩子的我认为小河的源头就是地势最高的锦红家门口的渠道,因为过了她家就是外队了。

锦红是我小时候玩得最亲的同学加闺蜜,她家里里外外每一个角落我都熟知,全队,也只有她家真正的靠水而居,窗户临渠才几米。
夏天她家门口如她的名,一团锦红。
灿烂若云霞的金针花排成排,你可以说它们是红色也可以说它们是金色,开在修长的碧叶间,修饰着两边渠岸,热闹热烈,明艳生辉。
水满满地绿着,我们采摘金针花,圆形大竹筛一会儿就铺满。
在阳光的照晒下,润泽的落香不出半日就风干成汤羹美食材了。
蝉声在杉林,翠鸟泊水边,眼前,几羽蜻蜓在水上花间小飞机似的嗡嗡起落。
我的齐留海,锦红长长的麻花辫,烟火般绚烂的花朵,被棉线吊着脚怎么振翅欲飞也飞不出我们的小手心的红蜻蜓,全都落在一渠清水,落在流向更远的河。

渠道,就是小河最宽处的河道,可惜只有短短的百来米。
河前行,穿行在田垅中央,灌溉着一片稻田。
河无名无姓,每一丘田却都有自己的呢称,月亮丘,弯丘,亩丘,蛇丘,盼丘,斗盏,三担三,一亩七,禾霸,牛眼珠,桥头上,井丘………承载着祖祖辈辈庄稼人的使命的稻田,在一代又一代的荷锄守望中,以形状以大小以量产以位置,被亲切唤得如他们的孩子。
水稻水稻,离不开的就是水。
一条河,绝对是一片稻田安身立命并托起厚望的主动脉。

干旱时,故乡人为争挖缺口分流一线水而口角红眼的事常有。
但总是不过收割季,大家在小河中洗刷裹腿的泥巴时,又呵呵一笑泯恩仇。
必竟都是在同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挣温饱的人,水路有多长,情谊便有多远。

小河,淌过稻田,拐经山脚,钻进山林,又做了小桥人家的流水。

河水流经一处人家密集点的地方,就会有个蓄积和停顿。
我的故乡人会挖出一处较深较大的坑池,方便洗猪草,洗衣服,舀水掺到粪桶去浇淋菜地。
河的形态,河的潺潺,原来并不能如云游僧似的一路悲喜念诵,它的野趣柔骨,大人们完全不在乎,他们心中,灌浇洗浣才是一条河的本份。

而小河赠予小孩的一切,都贮存进记忆特区,随时晶晶亮。

我家的老屋三面环山,小河在五十米外的主路边流过。
大人挖就的坑池不大,池边的一棵苦楝子树的树荫正好盖得住,于我们算很深,能淹了我和妹妹的小腿小胳膊。
水满的夏季午后,我们站上路边,扑通一声跳入水里,水花飞溅,乱游乱划一会,又站上来,花布衣裳湿漉漉的贴紧身上,乌黑的短发湿漉地贴紧小脑瓜,再跳,乐此不疲,直到家的方向传来奶奶的呼唤,我们才会和被我们闹腾得有些泛黄的水说再见,赤脚水淋淋地跑回去。
暮光初临,身后的小河和屋顶的炊烟一样,悠然细响消弥在村庄无边的安静。

一条河带给孩子的最大乐趣还是捉鱼。
有鱼游荡捕捞的一脉水,让童年的记忆瞬间就充满了成就感。

开春插秧后的夜晚,月朗星稀,田野灯火游走,那是大人们提着玻璃油灯腰别竹篓在叉鳝鱼泥鳅。
小孩子热衷于白天的捞鱼捉虾。
我家有两把手捞网,竹把,绿色尼龙网线兜,俗称鱼捞子,那是我和妹妹暑假的最抢手货。

大热天,瞅着中午大人都午睡了,连家里的大黄狗也侧卧在厅屋的一角不管外头的动静,我们便偷偷拎着鱼捞子和铁桶出门了。
瓦蓝瓦蓝的天空,明晃晃的白日头晒烫了弯曲的小土路,晒焉了山脚菜畦的菜叶菜花。
只有那条小河,清凉依旧,鱼儿依旧。

河里的水草总是长得比庄稼油光水滑。
李子草绛红的茎,蓝色的花,铜钱草就好比是池塘的荷叶,有种小青鱼最爱躲在它圆润的叶片下,通体透明的虾则更爱粘着柔绿细绒的雪花草,还有叶条细长的水蕴,有点像窜高的秧苗,最阻鱼捞子了,我们会先扫除障碍,拔掉。

看准了阳光水波下闪过黛色的影,迅速下捞子,追着鱼逃窜的方向猛推一气,感觉肯定捞着了,起捞。
一般这个技术活是妹妹干,她比我灵活敏捷。
但小鱼们更机警滑溜,或潜或藏或远游,大多成了漏网之鱼。
密密的网兜里,不过几只虾几只黄蔽子(肚腹带黄色的扁扁的小鱼)几只青皮弄(草鱼的加小版)。
我们当然不会心甘,明明看见有鲫鱼,麻家婆,道士鱼的。
于是,我们踩水的脚步子和鱼捞子顺水而下。

确定有鱼又很窄的水段,我们会果断地围剿。
盘来稻田的泥巴作坝,截流,阻上拦下。
然后两个人在小水坝里转圈乱踩,就要搅浑一滩水,搅晕一坝鱼。
源头活水,鱼才喜欢。
果然,水成泥巴色时,水面浮出几尾鱼,白肚皮朝上。
翻白了!
我们叫着笑着,迅速轻轻一捞,鱼们顺利入网兜,再翻倒入盛着浅水的桶子。
一会,晕了脑壳的鱼就清醒过来,恢复活蹦乱跳。

我和妹妹击掌而笑,前额的汗珠子将齐留海粘住。
大约小孩子在玩兴中是不知道冷热的,提着鱼捞子怀着猎获的快乐走向自己的下一个鱼场。

牧羊人认指他的羊群,我们追逐我们的鱼群,沿着一条细细的河道。
从自己家门口出发,一个中午,就捞到渡槽口。
出了渡槽口,就是外村了。
外村,是外村孩子的乐土。

常常,满载而归的我们蹑手镊脚地推开腰门进屋,与午觉醒来的大人撞个正着。
奶奶责怪,哟得了,又溜出去了,毒日头下会中暑的,看看小脸晒的,等着脱层皮吧!
哎,快喝一碗凉茶。
然后,她会接过我们的桶,烧一灶火,滴了半勺子油的锅迅速烧红,倒入鱼,盖上木锅盖。
这叫泌鱼干。
一次捞的小鱼,各色各样,泌成鱼干不过小小一碗。

小河也有捞大鱼的时候,大到令人屏息狂奔。
有一回,两把手捞网都破了洞,奶奶还没来得及缝补好。
我和妹妹捞鱼心切,瞄上了厨房墙壁上的撩饭的撩箕。
小时候乡下做饭是先煮米,煮开花再捞上来滤了米汤再去蒸,捞米滤汤的那个长把加脸盘大圆筛的竹器就是撩箕。

小河有一段是靠着一口大鱼塘流过。
鱼塘有个的放水口,水排出的地方形成河流中的一个小坑坝,我们捞鱼自然不会放过这。
妹妹持撩箕一捞,一条大鱼!
她喊。
果然,一条草鱼,总有三斤的样子,眩白闪光。
不比手捞网,入网就没得动了,撩箕上的草鱼只肖一跃就又会重回水中。
说时迟那时快,妹妹将撩箕往我站在岸边一甩,鱼在地上蹦了两下,就被我伏地用身体按住。
妹妹跳上来,鱼抓进撩箕,我双手按着。
俩人一持一按往家走,太兴奋,竟忘了有带桶。

半路,碰到扛着锄头急匆匆的李大伯,他问我们哪儿捞到草鱼,是不是塘口。
我们点头。
他说这鱼是走塘鱼,早上放水忘了加网子。
我们一听急了:不是塘里的,河里的!
心在怦怦直跳,脚下却生了风似的,头也不回往家奔,生怕这鱼塘承包人追上来。
那种感觉用“惊心动魄,誓死守卫”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

一条河,多年后打捞的记忆还是鱼跃般激动,鱼腥般的鲜活。

我的小河,或满盈或枯瘦,弯弯曲曲地延伸,外村,镇口,汇合,终单刀直入将自身交付于一种流向。
时光的堤岸,映着我一步步远离我的河岸。
岸边的春日花,夏日草,我很久很久没有染指。
河,还有小鱼伴着,日复一日地清歌吗?

直到有一天,最疼爱我的奶奶过世,沿用故乡的土葬。
我赶到老屋门口时,父亲已跪倒在小河边,请水。
听掌管祭祀的人说,请水的意思是请河水带走一家人的泪水和苦难,护佑安宁,百病消灾。
一条河,还是那脉细流,守护神一样,保佑着一方水土,静静地流向深秋。
很长一段时间,故乡的小河弯弯绕绕,绕进我梦中,蘸湿我的双目。

后来,父亲执意重建了老屋,我也偶尔随他去住一日,沿河走一程。
学校废弃了,锦红的家搬到了小河中段。
小河仍为浚,却鲜有人疏通,梳理,水面愈显窄浅,孤独。
我溯河而上,任水重抟我为故乡的稚子……

一粒种子与土地的关系,从萌芽到开花,以果实为证。
如果要问我,今生与故土相依的证据,我会指一株最茂盛的水草。
因为,它常常绾结着故乡的阳光风霜在我的心河招摇,招摇。

旱时锄地,可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所以说“有水”。

涝时锄地,有利于土壤通气,提高土温,水分蒸发,所以说“有火”。

起大禹治水,要从他父亲鲧开始。

传说在尧的时候,天下发了大洪水,黄河连年泛滥。
大水冲毁了村庄、房屋,淹没了土地。
有时人们被逼到树上、山顶上居民没法种庄稼。

尧决心治水,为民消除灾难,就召开部落联盟首领会议。
各部落首领推选鲧领导治水。

鲧采用的万法是筑堤防水。
据说,这个方法是帝颛顼时有个叫共工的人发明的。
那时候,水害不太严重,用这种方法治水还很见成效。
可是,鲧用这个方法来防治凶猛的洪水,却无济于事了。
结果,今天刚筑好的堤坝,明天就被大水冲垮了;有时不等筑好,就被冲垮了。
这样,鲧足足治了九年,也没有成功。
相反,筑堤的泥土被水冲到下游,淤塞了河道,以前没泛滥的地方,也泛滥起来。
舜即位后,杀了鲧,又根据众人推选,派鲧的儿子禹领导治水。

鲧治水虽然失败了,却积累不少经验教训。
禹总结了父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鲧失败的原因在于被动地筑堤叠坝,而没有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如果没有固定的河道,堤筑得再高也没用。
他经过和许多有经验的老年人商量,终于摸索出新的办法。
禹懂得了要消除水患,不但要筑堤防水,更重要的是疏通淤塞的河床,开凿渠道,让水流出去。

怎样疏通河床、开凿渠道呢?当时,由于人们活动的范围比较小,谁也不完全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形势。
于是,禹带领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黄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势。
最后决定,有系统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导出去。

疏通河床、开凿渠道并不是一件轻易举的事。
那时候,既没有锹,也没有镐,只有石斧、蚌耨、水耜这些不坚固的挖土工具。
虽然当时人们已能冶炼铜,但数量太少,还不能用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

然而人们没有因此甘休。
各部落的青壮年在禹的带领下,凭着这些简单的工具挖掘泥土,与大自然搏斗。
他们凿开坚硬的岩层,去沟通河床,开凿渠道。
可以想象,当时治水是多么艰难阿!

禹在这场斗争中身体力行,不怕狂风暴雨,烈日严寒,“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始终与人们一起努力奋战。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斗争,疏通、开凿了许多条河床渠道,终于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人大海,消除了当时的水患。
这就是传说中的“禹疏九河”。
后人称颂道:如果没有大禹治水,我们这些地方只能有鱼,那里还会有人呢!

在治水斗争中,人们又有了新的发明,那就是学会尚井。
人们在挖土筑坝时发现:原来地下还有水。
从此以后,人们懂得凿并取水了。
过去,黄河流域虽有广阔的平原可以开辟,可是因为取水不方便,无法在那里定居。
发明了打井取水后,人们开始向那些荒原进军了。
耕地面积也就不断扩展开来。

大禹治水虽然是历史传说,有些地方未必真实。
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是在同大自然的斗争小,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小河# 我们# 我的# 治水# 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