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梦到儿子点灯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梦到儿子点灯的知识,包括梦到儿子点灯什么意思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
2、祝福我们全家人都团团圆圆健康快乐永远在一起,祝福儿子的学业能够像这盏灯一样永远明亮向前进。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在生活当中,点灯可能对于大家来讲比较陌生,点灯是属于广东地区的一种习俗,点灯礼作为纽带,将他们紧密联系起来,下面我整理了儿子点灯什么意思。
点灯这个习俗一般在广东地区比较常见,但是一般都是在女士生孩子后进行的一项活动。
这生子点灯的主要寓意为顺顺利利,健康成长。
还有一种点灯就是办喜事时会点灯,这个寓意不言而喻,一般都是希望新婚夫妇有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是比较常见的点灯方式,但是在巴渝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一种不常见的点灯方式。
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点灯,或许在其他地方这不叫点灯,而且点灯的方式和广东地区的点灯方式是不同的。
不仅方式不同,而且目的和寓意也不同。
广东地区主要是为了庆祝,而巴渝地区主要是为了祭祀。
而这种与我们所熟知的祭祀也不是很相同,普通的祭祀是为了祭祀我们的已逝去的亲人,帮他们点燃香烛,以表追悼之情。
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种比较古老的点灯仪式。
这种点灯仪式可进行也可不进行,因为它不是为了悼念我们的逝去的亲人,而是给一些不认识的过路鬼魂点的灯。
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也会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点香烛。
但是一些老长辈会在屋外的马路边上点几根香烛,甚至会盛一碗饭倒扣在地上,他们管这个叫点灯。
记得每年回老家过年,吃完团圆饭后,奶奶都会一个人拿着香烛和一碗饭出去,以前总是好奇那是在做什么呢?后来问大人,他们说那是给过路的鬼魂点个灯。
当时也没明白,为什么要给他们点灯呢,又不认识。
长大了渐渐的明白,那就像是给没有家的人一点施舍或者说是温暖。
因为世间总有被抛弃的人,而鬼魂也是一样的,也会被人遗忘,没有人为他们点燃香烛,更不用说有祭祀品去祭祀他们。
所以我认为这是老一辈人对那些无家可归的鬼魂的'可怜吧。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让那些迷路的鬼魂找到回家的路。
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哪种原因,这都是人类的一种善良的表现方式,对亲人也好,对陌生人也好,都有一种尊敬的意义在里面。
但那都是过去的做法了,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说法了。
倒是有另一种说法,不是为了祭祀,而是为了守岁。
在农村过年,在除夕都会通宵点灯,家家户户出除夕都是灯火通明。
以前没有电灯就是用煤油灯,而且家里火炉的烧得旺,整个村子显得很光亮。
这个习俗是由守岁而来,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除夕都会睡得很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或是做一些春节小吃,通常很晚才睡。
守岁这个习俗的由来已经很久了,据记载南北朝时就开始有了。
我们家乡一直就有“三十晚上的火要旺”的说法,所以在除夕家里灯会一直亮着直到天亮,而且家里通常会多准备一些烤火用的东西。
这是表达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新年的美好期望之情,有辞旧迎新的意味。
记得小时候家里吃完年夜饭,就会贴春联放烟花,平常都会很早要求小孩睡觉,但是在除夕却鼓励小孩熬夜,而且谁能坚持就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压岁钱。
并且父母总会说过了今晚你就大一岁了,要更懂事,不能再调皮,其实这是在告诫我们要珍惜光阴。
不管你是在哪个地方,听着哪一种点灯方式,那都是一种传统,都是一种好的祈福方式。
祭祀也好,祈福也好,都体现出了我们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深奥与久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凡是当年出生,要参加第二年元宵点灯的男丁,都叫做“灯头”。
按照莫氏家族的规矩,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灯头才能举行“点灯”仪式。
如果那年只有一个灯头,则只能吊“猪仔笼”。
“猪仔笼”是用竹子编成的,形状像一个没有底的大箩筐。
这本来就是莫氏族人用来圈猪仔的用具。
所以“吊猪仔笼”这种仪式的寓意,就是希望来年莫氏家族新添的男丁不要像今年这样只有一个,而要像下猪仔那样,越下越多。
猪仔笼由祠堂负责,在仪式举行前安排人做好。
吊猪仔笼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六早上。
地点是在祠堂中。
族长、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老、祠堂公、灯头的祖父、父亲都要参加。
人们身着长衫,进入祠堂。
灯头由祖父或父亲抱着。
仪式由族长主持。
与点灯相比,吊猪仔笼的仪式较为简单。
只是在族长的主持下,在祖宗牌位前点上香烛,众人一齐把猪仔笼吊到祠堂的正梁上,然后由灯头的长辈抱着灯头在祖宗牌位前上香、跪拜就行了。
猪仔笼由正月十六挂到正月十九。
正月十九把猪仔笼取下后用火烧掉,整个吊猪仔笼的仪式就结束了。
吊完猪仔笼的灯头,等到第二年元宵节,还是要同后来出生的男丁们一起,举行正式的点灯仪式。
点灯仪式非常隆重,时间也比较长,程序较为复杂,分为好几个步骤。
一、开灯。
开灯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二之间的一天。
具体日子由村里的风水师选定,但不能晚于正月十二日。
风水师根据最先出生的那个灯头的生辰八字,来推算确定开灯的吉日。
日子确定后,由祠堂负责通知各个灯头家。
开灯之前要先搭一个灯棚。
灯棚是用木板搭起来的,长八米,宽四米,高四米,像一间三十多平方大的木板屋。
进门后左右两边的木板上还雕刻有龙凤图案和八仙贺寿图。
到了开灯那天,天刚亮,有灯头的人家就要敲起铜锣、打起鼓去村里的“洪圣庙”。
60岁以上的老人要穿长衫,将庙里供奉的洪圣爷、洪圣妈和金童玉女的神像请下来,为神像挂红,就是用红布披挂在神像身上,然后迎接到灯棚里,供奉在灯棚上方正中。
神像前面安放供桌,摆上大香炉和煎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二、抢炮头。
这是点灯仪式中的一个庆祝、娱乐活动。
时间是正月十五上午,地点在村内的广场上。
村民们用两张八仙桌叠起来,上面再安放一张凳子,把冲天炮立在凳子上,炮头上挂着一个彩头。
炮仗被点着后立即冲天而起,只听半空中一声震响,彩头从天而降。
村民们一拥上前,争先恐后抢夺彩头。
谁抢到彩头,就预示着今年有好兆头,还会获得一份奖品。
一共要放九炮。
沙尾村莫氏共分为四大房,抢到彩头的一房人要在一起聚餐,以示庆贺。
今年获得奖品的一房人,明年又会还回同样数量的物品来,作为明年抢炮头的奖品。
三、酬丁礼。
农历正月十六是举行酬丁礼的日子。
这一天要在祠堂门外的广场上举行大盆菜宴。
这天下午五点钟左右,在祠堂门外放三声鞭炮,村里的男丁听到三声炮响,就会自动来祠堂赴大盆菜宴,不需另行通知。
制作大盆菜宴的原料有萝卜、芽菇、腐竹、芹菜、猪肉、门蟮干、鱿鱼、鸭肉等十五种,每一种原料的重量都根据全村男丁的总人数按每人四两进行计算。
由有灯头的人家集体分摊,凑齐后交到祠堂。
祠堂要一样样验收过秤,保证一两不差后,安排人制作。
制作方法是先将十五种主料分别制作成十五道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主菜,然后以萝卜作为第一道菜铺底。
将十五道菜依次一层层装在一个大木盆里,每桌就一盆菜,称做大盆菜宴。
四、圆灯。
这是点灯礼的一道重要程序。
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九日。
这天早上,
灯头的家人带着灯头来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的供桌上摆上大盆菜、煎堆、酒、水果等供品,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抱着灯头向祖宗跪拜、上香、进酒;
拜完后,再把供品拿到祠堂门外,摆到一张桌上,以同样的方式拜天,拜完天,再拜祠堂大门内的土地神。
圆灯仪式结束后,就可以把挂在祠堂和家里的灯笼取下来烧掉。
生儿子点灯是什么意思
生儿子点灯是什么意思,其实在不同的地区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的,有的风俗习惯已经存在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以下了解生儿子点灯是什么意思。
男孩点灯是某家新添了男丁的意思。
点灯又叫上灯,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点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
凡本姓本族有添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
点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一般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关于客家的知识
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客家说法起源于客家一词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为什么每生一个孩子祠堂里就要放一个灯笼?
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
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
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
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俗话说:“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是啥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
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
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
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
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
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
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
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
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
“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
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
“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
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
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
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
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
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关于生男孩点灯的风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
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灯”。
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又称“赏灯”“升灯”。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
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
“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生男孩子要摆点灯宴
生男孩子要摆点灯宴,能够生一个男孩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时间,在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的习俗,而挂灯节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
以下分享生男孩子要摆点灯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地方为确保家里可以传下男儿,就在神灵前许下诞生男丁并可以顺利长大成人的心愿,家里有男丁诞生就必须进行“还愿”,“还愿”的过程便逐渐形成了“点灯”的习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地方便有“点灯”以祈“多育儿”的习俗。
比如湛江的南三岛(湛江多地均有,略有差异,南三岛上不同村庄也有一点差异),每年正月初十,育有男丁的家庭,可根据情况(年龄不定,有的孩子几岁,大的甚至几十岁也有),进行“点灯”仪式,但是如果在生男孩点灯的过程中灯灭了是非常不吉利的。
“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今天是地日,为啥要上灯?如何上灯
今日是农历的正月初十,是民间传统的“地日”,也是“石头日”,同时还是“上灯节”,到底什么是“上灯”呢?俗话说:“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是啥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
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
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
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
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
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
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
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
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
“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
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
“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
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
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
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
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
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玉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一年四季皆可耕种,而在田地上耕作的主劳力男丁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乡村家中生了男孩,新添了男丁是一件大喜事,初十挂灯尤其显得隆重热闹。
去年2月9日,记者在福绵区沙田镇水对岭村体验了一回隆重的初十挂灯仪式过程。
去年,水对岭村7户人家添丁,今年初十当天村里要挂7盏花灯,热闹非凡。
要挂灯的几户人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上午,各家邀请的贺喜舞狮队陆续到达,各舞狮队在路口碰面时都会按规矩对舞一番,就此拉开挂灯仪式的序幕。
午后3时是挂灯吉时,各户的.花灯在祖辈的护送下送往社头、祠堂。
一路上群狮舞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道路两旁围满了前来观看的群众,热闹程度不亚于元宵节。
拜祭过后,各家的花灯并没有挂在社头和宗祠,而是各自送回家,挂在家里厅堂上。
随后,各个舞狮队在村里举行了舞狮表演。
酒席后,还有歌舞杂技晚会,把挂灯活动带入另一个高潮。
除了玉林本地,下辖的各县市也有挂灯的习俗。
每年正月初十,是北流下里(北部乡镇)特有的风俗节日---挂灯节。
按风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儿如是男孩,男孩家中会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俗谓“挂灯”。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这天家人会为其大摆上灯宴,欢饮挂灯酒。
如果是到正月初十这天还没满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挂灯,这叫挂老灯。
这个挂灯酒就等同于其他地方的满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里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儿都要等到正月初十这xx挂灯。
灯在岭南民间有“光明”和“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灯”与“丁”谐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
在我们北流下里,城乡习俗都把正月初十称为“头灯”日,正月十六日称“完灯”日。
“初十日,凡生子家买纸挂灯祖祠神庙以为庆。
古时有上元节盗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
每年的,正月初十就变成了北流下里人全民的饮酒日。
在这喜庆的日子,生男丁的就算家中很贫穷的人家也会向亲朋戚友借来钱物摆上二三桌。
有钱人家就是几十上百桌。
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挂灯酒。
现在的城区里的人都多是老家在乡村的,如果有孩子上灯,就让父母在家设宴宴请老家的亲戚朋友们,自己在城里的酒家饭店宴请离城里近的亲戚朋友同学。
到了十六这天早上过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灯奉回家来,这个挂灯节才算完满结束。
在北流,“挂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了。
每当正月初十来临,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
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到三盏灯,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家乡村里所属的寺庙。
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
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
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
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
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挂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包,喝喜酒。
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
有人说这是全体北流下里人的“饮日”(喝酒日)。
哪些地区有过年点灯的风俗
河南、惠州、客家人,潮汕等岭南地区都有这一风俗。
灶下点灯。
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
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
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
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言,而丁与灯在许多方言中谐音。
因此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春节传统习俗:
1、贴春联: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
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2、剪窗花,贴门联:过年过节前会剪一些喜气洋洋的,寓意吉祥的窗花贴贴。
3、挂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4、舞龙灯: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
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梦到儿子点灯和梦到儿子点灯什么意思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